第126章 退路(1w)_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笔趣阁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第126章 退路(1w)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6章 退路(1w)

  第126章退路(1w)

  当时德军的战斗机主要有两种型号——Bf-109和Bf-110,它们都是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战机,都是一代名机。

  前者为轻型战斗机,全金属结构,单翼单座,最高时速为575千米,最大航程665千米,机载武器为2门20毫米疾跑和2挺7.92毫米机枪。

  这款战机水平和垂直机动能力极其出色,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是德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唯一的缺陷是航程偏短和座舱狭窄。

  后者为重型战斗机,最高时速为540千米,最大航程为2800千米,机载武器为2门20毫米机炮和6挺7.92毫米机枪。

  由于是重型双发战斗机,Bf-110体积庞大,机动性差,空战性能一般。

  在轰炸机方面,德军参战的主要有4种型号:Ju-87、Ju-88、He-111和Do-17,这4种轰炸机都存在着自卫火力薄弱、抗攻击能力差的缺点。

  在皇家空军火力充沛、机动灵活的战斗机面前通常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因此必须和护航战斗机同时出动。

  在德国空军磨刀霍霍的同时,英国道丁将军和他的战斗机部队也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战斗机部队共计54个中队,其中性能优秀的“飓风”和“喷火”战斗机近700架,它们被划分为4个航空队。

  第10航空队司令为布兰德少将,下辖4个中队,有战斗机48架,负责保卫英国的西南地区;

  第11航空队司令为帕克少将,下辖22个中队,有战斗机228架,负责保卫英国的东南地区;

  第12航空队司令为马洛里少将,下辖14个中队,有战斗机168架,负责保卫英国的中部地区;

  第13航空队司令为索尔少将,下辖14个中队,有战斗机168架,负责保卫英国的北部地区。

  整个英国被划分为4个防空大区,由4大航空队分片包干,其中第11、第12航空队实力最为雄厚,承担的责任也最为艰巨。

  除了将战斗机部队集中使用外,道丁将军还建立了由雷达、防空监视哨、指挥部作战室、情报室组成的情报指挥体系。

  一旦德国飞机从欧洲大陆起飞,英国东南部的“本土链”雷达网能在200千米的距离上发现它们,然后第一时间将情报传回南安普顿本特利修道院的战斗机司令部。

  司令部的情报室有一个巨大的战情描绘板,参谋们会在上面分别标明敌机和皇家空军飞机的位置,作战室据此做出决策,调遣最近的战斗机中队前往迎敌,实现了己方战斗力的合理化使用。

  此外,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还有着3大优势:

  首先,他们抛弃了密集的“V”字形编队,开始采取全新的“四指”队形,也就是4架飞机各在一个指尖的位置,保持较为合理的距离,既能在战斗时互相支援,也便于防御。

  其次,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是本土作战,飞机即便被击落,飞行员也可以在国土上跳伞,受伤也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德国的飞行员就没有这份好运了,一旦跳伞不是被押送战俘营,就是掉到英吉利海峡中淹死,飞行员的损失更为严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德国的主力战斗机Bf-109航程太短,即使从距离英国最近的法国机场起飞,也得用30分钟才能到达英国上空,只能进行20分钟的战斗。

  德国王牌飞行员阿道夫·加兰德就曾用“上了锁链的猎犬”来形容己方的战斗机,而这正是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要加以利用的地方。

  在不列颠空战最激烈的8月,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们必须全天保持警惕,有时一天要起飞3-5次。

  尽管身心俱疲,但这些飞行员却坚持战斗,因为他们明白旦自己失败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从1940年7月10日开始,德国空军对英吉利海峡的英国商船发动了攻击,试图诱使英国空军出击,在空战中加以歼灭。

  道丁将军察觉了德国人的意图,只以小机群迎战,使德军的企图未能得逞。

  到8月12日,德国空军损失飞机286架,英国空军损失飞机150架。

  德国人很快就厌烦了这种小规模的试探作战,戈林决定在8月8日发动大规模的空袭,行动代号为“鹰日”。

  然而由于天气原因,“鹰日”一再延期,直到8月13日才正式启动。

  8月13日清晨,浓雾笼罩着英国南部,法国北部的能见度也很差,所以戈林下令将攻击改在当天下午进行。

  下午3点45分,德国出动了1485架次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对英国南部的港口、机场和兵工厂狂轰滥炸。

  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不甘示弱,紧急出动了4个中队的战斗机迎敌,整个英国南部上空打得昏天黑地,庞大的机群被上百挺机枪和机炮的嘶吼声所笼罩。

  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飞机都在全力开火,长串的子弹在人们的视线中四下飞蹿。

  就飞行员的素质来说,英德双方派出的都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兵,而且各自都有王牌飞行员压阵,双方不分伯仲。

  就数量而言,德国人优势明显,可他们吃亏在航程有限,战场的滞留时间只有20分钟,打起来难免束手束脚。

  皇家空军则充分发挥了本土作战的优势,先以“喷火”战斗机冲散Bf-109战斗机的队形,再由“飓风”对笨拙的德国轰炸机进行致命打击。

  到战斗结束时,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击落德军飞机47架,击伤80余架,自身的损失仅有12架“飓风”和1架“喷火”,7名飞行员牺牲。

  8月15日,德国空军的3个航空队一起发力,出动了2000架次以上的庞大机群,从南、北两个方向发动了钳形攻势。

  道丁将军发现北线德军飞机较少(以德国第5航空队为主),就集中了7个中队84架战斗机全力出击,准备断其一指。

  说来也巧,第5航空队的护航战斗机大多是笨重的Bf-110,它们在“飓风”和“喷火”面前自身都难保,哪里有能力为轰炸机护航呢?

  一场空战下来,德国人损失飞机39架,战损比高达20%,此后第5航空队退出了不列颠空战。

  在南线战场,皇家空军共战斗机部队出动了22个中队近300架飞机,迎战德国人的975架战斗机和622架轰炸机。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皇家空军当天损失飞机34架,英国人称之为“黑色星期四”。

  此后的数天中,由于天气过于恶劣,德国空军大多是零散出击,双方并没爆发大规模的空战。

  到8月23日,不列颠空战第一阶段结束,皇家空军共损失飞机183架,击落德国飞机367架,己方的12个机场和6个飞机制造厂遭到了严重破坏,战损比为1:2,这还是在作战飞机只有对方一半的情况下取得的。

  眼见自己的“三板斧”没能击垮英国皇家空军,德国人决定改变作战方针,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集中力量打击保卫英国东南部地区的第11航空队。

  从1940年8月24日开始,道丁将军发现德国人的战术突然改变了:

  他们将战斗机部队分成几个波次出击,诱骗皇家空军战斗机起飞迎战。

  等到英军战斗机打到弹尽油绝,不得不回到机场加油充弹时,德国轰炸机再直扑机场,轰炸停留在机场上的英军飞机。

  这个狡猾的战术让皇家空军战机和飞行员不足的问题被放大了。

  到8月底,皇家空军损失战斗机286架,他们击落的德国飞机却只有380架,整个战斗机部队只剩下300架可以用于作战。

  更加致命的是,皇家空军宝贵的战斗机飞行员已经有103人阵亡,128人重伤,几乎占到了飞行员总数的1/4,幸存的飞行员由于连续作战,人人疲惫不堪,几乎已经到达了生理极限。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道丁将军除了在东北部地区保留了一支200架飞机的后备力量外,还对战斗机飞行员下达了一道死命令:

  “不得与德国战斗机单独交战,除非对手是德国轰炸机……我只要审时度势的飞行员,而不需要好勇斗狠的战斗英雄。”

  就在这个生死关头,一个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

  1940年8月24日,2架迷航的德国轰炸机向伦敦投下了炸弹,而在这之前,希特勒严禁轰炸伦敦,元首先生还保持着诱降的幻想。

  8月25日,皇家空军出动了169架双发轰炸机对德国首都柏林进行了报复性轰炸。

  单就战果来说,英军的空袭价值不大,德国方面仅有11名平民死于空袭行动。

  然而英国飞机能够飞临德国本上的事实让希特勒七窍生烟,这位脑子时常短路的统帅为了捍卫个人的面子,决定暂缓打击皇家空军,改为报复性地轰炸英国首都伦敦。

  9月7日黄昏,第2航空队出动了372架轰炸机和648架战斗机直飞伦敦,皇家空军没有料到德国人突然改变攻击目标,仓促间没能起飞拦截。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德国飞机向伦敦投下了300多吨燃烧弹和重磅炸弹,伦敦彻底变成了一片火海,浓浓的烟雾直到第二天上午仍然笼罩城市。

  消防车的呼啸声、平民的求救声和伤员的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后来的统计证明,伦敦市民伤亡1800余人,1.1万幢房屋被炸毁,连著名的圣马丁教堂和白金汉宫的北墙都变成了废墟和瓦砾。

  在此后的一周内,德国空军对伦敦进行了昼夜连续空袭,有时一天会达到60次以上的轰炸。

  然而这种野蛮行为并没有吓到英国人民,600万名伦敦市民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战斗,他们有的加入了救火队和拆弹组,商店照常营业,电影照常放映,特拉法尔加广场甚至还举行了音乐会。

  希大爷的一时兴起虽然让英国蒙受了巨大的财产和人员损失,但这些牺性是有价值的,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得知皇家空军战斗机和飞行员数量不足的消息后,英国老百姓将家中的铝壶、铝锅、铝盆献给飞机制造厂,6~8月,英国的飞机制造厂生产了1400多架战斗机。

  许多英国青年报名参加了速成的航空学校(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王牌飞行员约翰尼·约翰逊就是此时进行的飞行训练),流亡在英国的12名法国飞行员自发组成了丘吉尔中队,135名波兰飞行员组成了波兰大队,皇家空军斗机部队迅速恢复了自身的战斗力。

  此外,皇家空军及时开会总结初期作战的经验教训,他们发现分散出击的小编队难以和数十倍的德国飞机抗衡,因此改为采用3~6个中队组成的大编队迎敌。

  为了提高指挥效率,由空军副参谋长斯坦莫尔接替道丁将军,全权指挥战斗机部队此后的作战。

  1940年9月15日上午11时,德国空军出动了400架战斗机和100架轰炸机轰炸伦敦,皇家空军则破天荒地出动了17个战斗机中队,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迎头拦击,螺旋桨动力时代两款最优秀的战斗机凶猛地厮杀在一起。

  转瞬间,空中战场变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战争画卷:

  数千架战斗机在视线所及的高空、中空、低空相互角逐,仅仅是发动机在变速时发出的轰鸣声就足以让人陷人晕眩状态。

  在氧气稀薄的高空中,飞行员们比拼着意志和技术;

  在友机、敌机纵横交错的空中,飞行员们将细腻的飞行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在贴近山丘和树林的低空中,飞行员们不但要以技巧制胜,还必须保持良好的运气……

  最终,准备充足的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击退了他们的对手,德国轰炸机胡乱丢下炸弹仓皇返航。

  当天下午15时,不甘失败的德国空军发动了第二次攻击。

  这一次,皇家空军依然占居先机,当第一波次的德国飞机到达英吉利海峡上空时,皇家空军第11航空队的12个“喷火”战斗机中队早已等候在那里。

  不久,德国空军的第二波编队也到达同一空域,又陷入了12个“飓风”战斗机的重围。

  双方从英吉利海峡一直缠斗到伦敦市中心,一连串的战斗使得空战在这一天达到顶峰。

  当天,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击落德国飞机56架,自身损失只有20架“飓风”和6架“喷火”。

  德国人这才明白,他们眼中已经残废的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仍然存在,而且战斗力依旧强大。

  战后,英国将9月15日定为不列颠空战日,以纪念这一辉煌的胜利。

  1940年10月,希大爷决定将“海狮计划”推迟到1941年,实际上已经放弃了登陆英国本土的计划,所谓推迟不过是迷惑世人的把戏,以掩盖其对苏联即将发动的进攻。

  从1940年10月到次年5月,德国空军将昼间轰炸改为夜间轰炸,重点袭击英国的城市、工业中心和港口,破坏英国的工业生产。

  为了减少损失,德国人针对英国战斗机重点攻击德国轰炸机的战术,给Bf-109战斗机加挂炸弹,进行偷袭。

  然而皇家空军很快察觉了这一阴谋,对德军所有飞机都进行拦截,而Bf-109加挂炸弹后异常笨重,反而遭到了不小的损失,德军只好取消了这一战术。

  在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战斗是德国空军在11月14日对考文垂的轰炸。

  皇家空军原本通过破译德国的最高机密——恩尼格玛密码机,事前已经掌握了德军的空袭计划,但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为日后的关键战役留下伏笔,英国战时内阁决定不通知考文垂市民,以牺牲换取秘密的保守。

  最终,449架德国飞机向考文垂投下了503吨炸弹和881吨燃烧弹,考文垂有5万多幢房屋被炸毁,1400多名市民被炸死炸伤。

  由于德军改变了轰炸目标,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的实力加速恢复,大批经受了短期培训的飞行员加入其中,而德国空军的损失越来越大。

  1941年1月,希大爷下令,停止所有人侵英国的准备工作,事实上放弃了“海狮”计划。

  为了掩盖进攻苏联的企图,德军对英国城市的轰炸一直持续到1941年5月。

  1941年5月16日,德国空军象征性地轰炸了伯明翰,最终结束了对英国长达9个月的战略轰炸,不列颠空战就此结束。

  在整个不列颠空战中,英国伤亡14.7万人,被炸毁房屋100多万幢。

  而英勇的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以414人牺牲、损失915架飞机的代价击落德国飞机1733架,战损比为1:2,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挫败了德国登陆英国的计划,挽救了整个英国!

  不列颠空战后,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先后在地中海、北非、法国和德国本土作战,无论是阿拉曼战役、马耳他风云,还是诺曼底登陆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些年轻的战斗机飞行员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生命,击败了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将不可一世的德国空军阻挡于国门之外,在英国历史上开创了空中力量保卫家园的奇迹。

  赢是赢了,但战后的英国千疮百孔,想要恢复到正规,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就是朱传仁能够利用的机会。

  没有什么比这时候抄底更好的机会了,他的提前布局,都是在为战后抄底英伦做准备。

  这也是他给自己准备的第二条退路。

  一旦自己失去了国内的一切,那么他会带着全家远渡重洋,在不列颠群岛开始新的篇章。

  做生意就是这样,不能一辈子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放,脑子得活,哪有钱赚就去哪,有机会就得把握住。

  至于他的第一条退路在哪,那就得从他采购大量蔗糖开始。

  由于需要制作糖果,制作棒棒糖,包括巧克力派等零食,旺旺食品对蔗糖的需求非常大,一味的采购,再加上运输,导致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挤压的是公司本身的利润。

  考虑到战时对蔗糖的需求量更大,朱传仁大胆做出决定,投资甘蔗园。

  人类自进入农耕文明以来,在获取的食物中,含糖的甜味食品一直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在人类活动中用途广泛,可食用,可入药,也可作防腐剂,甚至用于宗教文化活动等。

  在以甘蔗为原料的蔗糖出现以前,蜂蜜作为主要甜味剂在古代华夏、阿三、金字塔、希腊和伊斯兰国家的社会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糖的成瘾性和人类味觉对糖与甜的独特嗜好,以古阿三和华夏为中心的甘蔗种植与蔗糖生产不断冲破地域和国家界限。

  甘蔗在南亚、东亚、西亚和地中海世界的诸多地区实现了广泛栽培、食用与传播。

  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甘蔗,是近代早期“哥伦布大交换”中旧大陆向新大陆移植最成功、影响最大的经济作物。

  大航海时代以来,在西方殖民主义的驱动下,蔗糖成为国际贸易中同香料、茶叶、咖啡、瓷器、棉布等一样重要的大宗商品,对近代欧洲和国际事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甘蔗与蔗糖的全球传播,既是一部种蔗制糖技术的全球传播史、文明交流史,又是一部甘蔗实现跨国、关联、互动的全球史以及糖与权力交织的消费社会史和饮食文化史,而且有力推动了近代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甘蔗是农作物,是一年或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甘蔗属草本植物。

  作为世界上最具商业价值的经济作物之一,世界上甘蔗主产区大体分布在北纬33°和南纬30°之间,主要生产国为阿三、巴西、华夏、泰国、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家。

  从全球范围的糖料作物看,甘蔗糖占比约占80%左右,而甜菜糖占比仅为20%左右。

  至于甘蔗的起源地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阿三东北部的阿萨姆邦至锡金是割手密和印度种的原产地;

  第二种说法,马来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带是热带种和大茎野生种的原产地;

  第三种说法,华夏。

  但不管起源是哪,朱传仁都不在乎,他的目标是夏威夷。

  通过史密斯,在夏威夷跟小本子抢了两家甘蔗种植园,当然,都是原理小本子聚集地的地方,以丑国人的名义在种植。

  这一两年已经可以供给工厂使用了。

  除了甘蔗种植园,朱传仁还在夏威夷购置了大片土地,等那场发生在夏威夷的著名战役打完以后,这些土地就可以利用上了。

  未来十几年,全球都处在战火笼罩之中,可以说没有真正安全的地方。

  朱传仁能做的,就是尽量给自己和家人多铺几条退路。

  现在的夏威夷还不是未来全球人民向往的度假胜地。

  甚至整个夏威夷,都还不是白人的地盘,反而充满着亚洲元素。

  这一原因在于白人在夏威夷人口构成中其实是“少数派”,而亚裔才是多数。

  而这些亚裔中,小本子又占了多数。

  而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小本子移居国外也是这个国家的传统,早在十五世纪,就有历史记载小本子前往菲律宾,但这也仅是零星的个例。

  到了德川幕府时期,幕府为了增强对全国的大名的统治,便试图阻碍大名与外国势力来往。

  另一方面,当时的葡萄牙与西班牙都派了传教士前往霓虹传播基督教,让基督教在霓虹本土生根发芽,成为了威胁幕府统治的一个因素。

  加之葡萄牙与西班牙在当时是殖民势力,幕府对他们在霓虹的存在感到恐惧,于是便在1633年开始了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人在霓虹传教以及限制通商口岸。

  锁国政策让当时的小本子无法出国,待到小本子真正开始大批奔赴海外,便等到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了。

  1853年,丑国海军到访日本,要求霓虹与丑国通商。

  迫于丑国的实力,霓虹随即打开国门,结束了闭关锁国。

  开国之后,霓虹目睹了西方社会的繁荣,并决定效仿西方,迎头赶上。

  终于在1868年,通过推翻德川幕府,重新掌握实权的明治天皇开展了明治维新运动以图快速将霓虹变为现代化国家。

  不过此时的明治也并不是十分支持小本子出国,因为他们还未能有足够的政治能力去保护旅居海外的小本子。

  作为刚刚打开国门的国家,小本子的国际地位仍然非常低。

  另一方面,由于语言不通,小本子到了海外也很难谋得体面的差事。

  明治非常担心如果小本子到了海外从事的都是非技术性劳动会有损霓虹的国际地位。

  不过趁着霓虹重开国门的机会,当时还是独立的夏威夷王国还是说服了霓虹让他带148名小本子移民前往夏威夷的甘蔗种植园工作。

  到了19世纪80年代,事情发生了转机。

  此时的霓虹经济上遇到了难题。

  由于明治想快速实现现代化,便让印钞厂大印钞票来填补资金短缺,这便造成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为了改变局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又造成了通货紧缩,商品价格开始下跌。

  许多农户在这场危机中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变得难以谋生。

  为了缓解国内的压力,明治决定鼓励小本子移居国外,而夏威夷则成为了明治的首选。

  1885年,霓虹与夏威夷王国建立了“官约移民”,由霓虹牵头派遣大批小本子移民至夏威夷。

  小本子之所以和夏威夷王国建立这样的移民关系是由于当地甘蔗糖业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而夏威夷的甘蔗糖业也是夏威夷历史中的重要一节。

  1778年,英国的库克船长带领他的船队来到了夏威夷时,便发现当地人在种植甘蔗。

  甘蔗是一种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其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30度左右。

  在中世纪时期,阿拉伯的商人将甘蔗糖带去了欧洲,其独特的甜味让还没有吃过蔗糖的欧洲人折服。

  可惜欧洲的气候并不适合甘蔗生长,因此欧洲人只能通过进口来获取少量的甘蔗糖。

  这让甘蔗糖一下子成了珍贵的奢侈品,被称为“白色黄金”。

  在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殖民者迅速发现美洲的气候适合种植甘蔗,便开始在美洲建立各种种植园生产甘蔗,并制成甘蔗糖卖回母国大赚一笔。

  同样,夏威夷有甘蔗的消息随着库克船长的发现也不胫而走。

  其炎热的气候和优质的土壤确实有利于甘蔗生长,这也让一些商人嗅到了商机。

  与已经充斥着各种种植园的美洲相比,夏威夷无疑是一块仍待开发的净土。

  加之甘蔗糖仍是殖民者眼中珍贵的商品,开发新的甘蔗种植园必定是有利可图。

  此后,白人开始移居到夏威夷从事各种贸易活动,但此时移居的人数仍只能以千人计。

  1825年,一名丑国商人率先在夏威夷建立了第一个大型甘蔗园。

  1848年,夏威夷王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允许外国人拥有土地。

  这更刺激了夏威夷甘蔗园的发展,更多的白人商人前来夏威夷开办甘蔗园。

  随着夏威夷的甘蔗糖业愈发发达,英国,法国和丑国就都开始觊觎夏威夷的主权,希望将他占为己有来独享夏威夷的甘蔗糖业从而将这一珍贵的商品收为己有。

  即便此时的夏威夷王国是一个独立实体,他们的国力必然是远不及英美法三国的,因此夏威夷王国的命运实则掌握在英美法之手。

  随着1861年丑国的南北战争爆发,丑国南部的蔗糖被禁止运往北方。

  这造成了丑国本土特别是北部的蔗糖需求突然得不到满足。

  蔗糖在1864年的价格已经是1861年开战前的5倍之多。

  这一因素大大提高了丑国对夏威夷的蔗糖的依赖程度,也进一步扩大了夏威夷蔗糖业的规模。

  为了进口更多的夏威夷蔗糖,丑国与夏威夷王国在1875年签订了贸易协定,决定免征夏威夷蔗糖关税。

  同时,丑国在夏威夷也获得了更多的经济特权。

  此举不仅刺激了夏威夷蔗糖业的持续发展,更拉近了丑国与夏威夷的距离,为日后丑国吞并夏威夷埋下了伏笔。

  伴随着蔗糖业的兴盛,蔗糖种植园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提升。

  因此,廉价的劳动力成为蔗糖种植园园主们最希望得到的资源。

  1881年,夏威夷国王进行了一场环球访问活动,而他出行的目的正是为夏威夷的蔗糖种植园寻找劳动力。

  霓虹是他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随后他还去了华夏,泰国,阿三以及一系列欧洲国家。

  在霓虹,他与明治天皇讨论了移民事宜。

  夏威夷提出将为蔗糖种植园的劳工支付每月9美元的工资,并提供食宿和医疗服务。

  明治天皇非常认可夏威夷国王的提议,于是在1885年和夏威夷签订了“官约移民”。

  随后,大批苦于生计的小本子农民纷纷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夏威夷谋生。

  到了1900年,在夏威夷的小本子已经突破了6万大关,而在1884年时这个数字仅仅为116人。

  除了小本子,夏威夷国王此行还给夏威夷带去了许多葡萄牙移民和华夏移民。

  然而即便小本子在夏威夷的总人口占比在1910年已经达到接近40%,这并没有让小本子成为夏威夷的一个强势群体。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属夏威夷王国被纳入丑国的版图。

  1887年,丑国通过向夏威夷施压获得了在夏威夷珍珠港的驻军权,而且丑国是唯一享有该项权利的国家。

  这个举动显然是为了将英国和法国的势力逐出夏威夷。

  同年,夏威夷王国的一些内阁成员因不满国王的统治决定发动政变,架空夏威夷国王,并将政治权利下放给居住在夏威夷的白人。

  最终在1893年,在丑国政府的干预下,夏威夷王国被成功推翻,夏威夷成立了新的共和国。

  此时的丑国人也很清楚,一个弱小的夏威夷必然会遭到其他势力的觊觎,加之夏威夷的农业资源丰富,丑国便决定顺势将夏威夷收入囊中。

  1898年,经过国会讨论之后,丑国正式将夏威夷吞并为丑国领地。

  成为丑国的一部分之后,夏威夷自然也将应用起丑国的法律,这便让众多的小本子移民吃亏了。

  在20世纪初,种族歧视在丑国仍然是家常便饭。

  亚洲人被视为“异类”,因此是无法获得丑国国籍的。

  作为丑国的一部分,又加上夏威夷已被白人掌控,这些丑国本土的歧视行为也在夏威夷得到了延续。

  因此,在夏威夷的小本子也无法成为丑国公民。

  小本子初来夏威夷时便是以劳工身份前来,即便夏威夷成为丑国领土,丑国公民的身份也不适用于他们。

  这样的结果便是夏威夷的小本子无法享有各种权利,任人欺凌,属于贱民来着。

  另一方面,许多小本子来夏威夷从事的都是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经济社会地位并不高。

  这更加重了白人对他们的歧视。

  不过到了20世纪夏威夷的小本子人口增幅已经趋于平缓,来自霓虹本土的移民数量骤减。

  因为更多的移民选择去了巴西。

  当时的巴西由于已经废除了奴隶制,许多咖啡种植园只得重新寻觅廉价劳动力。

  巴西人一开始看准了欧洲人,但这些欧洲人并不能忍受这样微薄的报酬和辛苦的劳动,于是巴西只得另谋出路。

  此时的小本子由于已经允许国民移民,便有许多小本子决定前往巴西谋生。

  加上20世纪初丑国对亚洲移民的限制,便有更多的小本子选择前往巴西而不是夏威夷。

  虽然从霓虹本土来的移民少了,但在夏威夷的这些小本子初代移民的后裔由于接受了西方教育,也就更能融入白人主导的夏威夷社会。

  他们许多人也并未继续从事种植园劳工这类非技术类工作。

  一些优秀的小本子移民甚至在夏威夷经商成功,小本子的地位似乎有上涨的势头。

  然而好景不长,二站的爆发让小本子在夏威夷的地位又跌落至了谷底。

  也正是始于二战,小本子在夏威夷的比例开始逐年下降。

  日军偷袭了夏威夷的珍珠港,丑日正式开战。

  随后,夏威夷正式进入戒严状态直至二站结束。

  作为距离霓虹最近的丑国领土,夏威夷有着巨大的被入侵的风险。

  在丑国本土,针对日裔丑国人的监管行动也随着战争的到来而开始了。

  由于日裔丑国人很多精通日语,并且与霓虹本土保持联系,丑国便担心这些日裔可能从事间谍工作。

  于是大批在丑国西部的日裔丑国人被关押至集中营或者勒令搬至别处,亦有大批日裔丑国人被审讯乃至驱逐。

  同样的事情也在夏威夷上演。

  约有数百名日裔丑国人被关押在火奴鲁鲁(夏威夷首府)的集中营。

  但即便如此,仍有约7000名日裔夏威夷人应征入伍以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为丑国在欧洲战场立下战功。

  其中亦有不少人成为丑国翻译,在太平洋战场中立下功劳。

  战后,这些老兵也为日裔夏威夷人的政治地位的提升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们坚信自己为丑国的付出理应得到回报,即一个更加平等的待遇。

  结果也还算不错,小本子在夏威夷的地位可比其它地方大多了。

  朱传仁现在去夏威夷投资,也是看中了这一段中空期,如果过了战争再进去会更难。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条退路罢了,一条不成总有另外一条,世界之大,会有他安身的地方。

  实在不行他就去新西兰放羊,那地方与世无争,景色优美,也是个适合生活的好地方。

  至于最终去哪,那得走一步看一步,眼下,他的重心还在魔都,还在华夏,这里还有大把的资产割舍不下。

  这不,老常最近又找他了,不为别的,他看着别人的飞机在天上飞,眼红了,他也想买飞机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94.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94.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