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_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笔趣阁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第145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5章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145章

  二站的非洲战场主要集中在现在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尔,利比亚,突尼斯和埃及。

  1940年6月,德国入侵法国,墨大爷对英法宣战,正式把意大利拖进了二站。

  6月下旬,墨大爷命令在非洲的意大利殖民军队(主要在利比亚和意属索马里)侵入肯尼亚,苏丹和英属索马里(为当时英国殖民地),想趁英国疲于应付德国的凌厉攻势时,趁机捞一把。

  由韦维尔中将指挥的骁勇的英联邦军队(由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组成),其中主要为英军第7装甲师,在埃及西部痛击羸弱的意大利军队,并且长驱直入利比亚,攻陷了利比亚西北部著名的港口城市——托布鲁克。

  在这一阶段的战争中,英军损失不到2000人,毙伤俘虏意军总数达到13万人,这是英军对阵轴心国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1941年2月12日,埃尔文隆美尔元帅走马上任,成为德军“非洲军团”总指挥,开始了“沙漠之狐”一生中最骄傲的军事表演。

  首先是1941年4月中旬对托布鲁克展开的攻势-代号“英勇”,但是英军的抵抗非常激烈。

  隆美尔为了保证“非洲军团”的推进速度,一面留下部队围困托布鲁克,一面命令装甲师从南面绕过此城,继续东进。

  在哈尔法牙关战斗中,意军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打退了英国装甲部队多次的进攻,并在5月27日连同增援的德国军队一道攻下了该关。

  此时距离1941年1月的战线,”非洲军团“已经向东推进了1600公里。

  接下来是英军的反击作战,由韦维尔一手策划,代号”战斧“。

  1941年6月15日,”战斧“行动来开序幕。在这场战役中,英军落后的玛蒂尔达III型重型坦克弱点暴露无遗,笨重的装甲,缓慢的行进速度成了它的致命伤,在德军的88MM高射炮打击下像活靶子一样。

  由于,损失惨重,韦维尔被迫叫停了这次攻击。

  与此同时,隆美尔命令第5轻装甲师在夜间秘密集结于英军南侧,并在次日拂晓突然袭击英军的侧翼。

  6月17日,德军占领了西迪苏莱曼,切断了英军的退路。

  18日,韦维尔被迫命令英军撤退,战役结束。

  虽然英军伤亡不大,仅1000余人,但是在士气上缺遭受重创。

  1941年11月18日,英军代号为”十字军“的行动展开,旨在消灭北非战场的全部德意军队。

  在得到东非军团援助后,韦维尔的北非军团实力大增。

  11月22日,隆美尔命令第15装甲师绕道英军第7装甲师侧翼,并在占据有利地形后向英军发起突然袭击。

  英军损失惨重,再次被迫撤退。

  1942年1月17日,英军在坚守托布鲁克10个月后弹尽粮绝,不得已而投降。

  这次战役英军再次失利,但是德军也因此损失了大量和坦克和士兵,更重要的是他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给英军以重整旗鼓的喘息之机。

  从1942年1月到6月,德军开始了全速的推荐,一直打到了利埃边界。

  1942年6月底,梅沙马特鲁战役打响。

  结果英军再一次被打败,狼狈撤退到埃及西部的阿拉曼防线,在那里,一场大战即将到来。

  这一阶段的战斗主要围绕阿拉曼防线打响,期间德军多次向英军发动攻击,但是英军凭借出色的火力和空中优势,顶住了德军进攻。

  在地中海上,”不沉的航母“马耳他岛在经过德意空军长期的骚扰后屹立不倒,成为楔在德意后方的一颗钉子。

  同时期,丑国已经参战,它为英国输送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包括数百辆新型的M4-A1”谢尔曼“中型坦克。

  在地中海海战中,英国皇家舰队地中海分舰队逐渐占据了优势,并在丑国航母的支援下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这一战略意义不容小视,德军因此在汽油,弹药的运输上完全被英军压制,每个月都有超过半数的德意补给船只被盟军击沉。

  而此时,英军在北非的力量不断增强,到了10月,英军在北非的力量已达到20万人,2000辆坦克。更重要的是,英军更换了此前长期打败仗的统帅韦维尔和奥钦莱克,伯纳德蒙哥马利走马上任。

  1942年10月23日,英军1000余门大炮齐鸣,拉开了阿拉曼战役的序幕。

  兵强马壮的英军无论在兵力,装备还是士气上都处于压倒性优势。

  而反观德军,在近三个月未突破阿拉曼战役后,初到北非时的那股锐气已经丧失了。

  并且”非洲军团“在长期得不到德意本土的补给后,士气降到了低谷。

  此外,指挥官隆美尔因病回德国修养,此刻不在任。

  群龙无首,士气低迷的德军在攻击之初显得不堪一击,但是德军毕竟是德军,在凭借着工事,地形和地雷下,顽强的阻击着英军的进攻。

  英军这边虽然占尽天时地利,但是始终无法突破德军的防线,并且几天战斗下来,伤亡已逾万人。

  蒙哥马利决定改变计划,把原来作为佯攻的南面开辟为新的战场,把精锐的澳大利亚军队调到南线去攻击战斗力较弱的意大利军队——这就是”增压“计划。

  这一部署的调整使得德意联军阵线开始松动,并于11月2日开始后撤,阿拉曼战役初战告捷。

  阿拉曼战役不仅是北非战役的转折点,更被丘吉尔看做是盟军在二战的转折点,他曾说过”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战无不胜“。

  与英军在阿拉曼展开反击战遥相呼应的是在西非展开的”火炬“行动,即盟军(以丑军为主)在阿尔及尔展开的登陆作战。

  盟军在北非的登陆作战和英军从埃及展开的追逐战形成东西对进之势,目标在于将德意联军消灭在突尼斯。

  在阿拉曼战役失利后,德意联军开始从埃及撤退,在隆美尔出色的指挥下,没有形成溃退之势,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

  在之后针对美军的凯塞林山口之战中,德军大获全胜,缴获了大批丑国的汽车和战役物资,给了联军以喘息之机。

  但是失败早已在所难免,1943年1月23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意属利比亚总督向英军投降。

  1943年3月9日,隆美尔含泪告别了北非,踏上了飞往罗马的飞机。

  5月13日,继任“非洲军团”的指挥官梅塞陆军元帅向盟军投降,同月,盟军进入突尼斯。

  最后共计有25万德意联军向盟军投降,非洲战役结束,北非战场的轴心国实力彻底土崩瓦解。

  其实二站的北非战场非常可怕。

  在北非战役中,盟军和轴心国的坦克乘员,是否在坦克中严重中暑?那是不可避免的,一定是难以忍受的。

  他们就像大热天被关在车里的狗一样,痛苦不堪。

  利比亚夏季白天的气温可高达50摄氏度,如果没有足够的水,这可能是致命的,而在北非的战斗条件下,有时很难得到足够的水。

  战斗虽然激烈,但在夏天,由于天气更加炎热,双方有时会同意从中午到下午2点停止战斗。

  1943年鲍嘉执导的电影《撒哈拉沙漠》,可能并非百分之百符合史实,但影片并非在撒哈拉沙漠拍摄,而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索尔顿湖附近拍摄,当时的酷热相当强烈,整个剧组和演员,都时刻面临着晒伤和中暑的危险。

  在非洲军团,装甲兵因天气炎热而晕倒的情况尤为常见,因为配给的水并不总是能及时送到。

  双方军官的首要任务,都是为士兵提供水和盐,以避免大量士兵被列入病号名单或住院治疗。

  德军的一些应急物资中只有水和盐,而没有食物和弹药。

  当然,二站时非洲可不止北非在打仗,东非和西非也没闲着。

  西非战场老招笑了,自由法国打自己人维希法国,在英国和丑国人支持下打,开始还没打赢。

  在赛内加尔要塞战,还有刚果利博维尔,还有海战:机帆船打改装的武装货轮啥的。

  东非呢和北非一样,开始的时候意大利人进攻英属索马里。

  数量优势蛮顺利的拿下,但是刚拿下就来瘟疫了,主帅死了,很多人就走不了了。

  再后来准备南下肯尼亚,和东进苏丹的,英国人很紧张。

  因为英国人在东非空中优势都没有(意大利人当时已经有部署先进的38年的单翼战斗机)英国人这个时候在东非还只有一战时候的老式双翼飞机。

  不过后来,意大利人各处出击,在苏丹被英国人组织埃塞抵抗力量打败了(几万人没几天就被不到2千人的“羚羊部队“打败了)。

  而且意大利人在摩加迪沙的一个大油库莫名其妙的被炸掉了,这个问题就大了,部署在东非的舰队,飞机都没法用了。

  当时意大利在马萨瓦港部署了红海舰队:7艘驱逐舰,8艘潜艇,5艘鱼类快艇。

  还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SM79,81就有60多架。

  战斗机FiatCR42RO37,SM73都算先进不错的机型了(后2者是不多的单翼机),意大利的潜艇在开战初期,就可靠性与续航能力,潜航能力是轴心国里最好的(其实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比德国的好)。

  本来计划用这点资产,截断红海航道的。

  没油以后当然是作罢了,肯尼亚等到意大利人想起进军的时候,英国人已经从澳大利亚和南非运来殖民部队应对了。

  再后来就是英国人反攻厄立特里亚,埃塞和英国人一起反攻埃塞。

  英国人还组织的印度军队在索马里南部两栖登陆作战,顺便英国人还组织加拿大军队打下了维希法国的马达加斯加

  最惨烈的是在Keren要塞,这个是整个厄立特里亚北线的核心节点门户,意大利人花了5年多时间建立了一个要塞防御阵地。

  英国人攻了3轮都没打下,结果意大利精锐部队却撤退到一个不利他们防守的地方防守,结果后来就投降了,再然后整个厄立特里亚都投降了。

  1940年,法国战败,英国面临德国直接入侵的威胁,遭受了残酷的轰炸。墨索里尼认为大英帝国即将毁灭,准备夺取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建立“新罗马帝国“。

  1940年7月4日,意军两个旅在炮兵、飞机和坦克掩护下,突然袭击苏丹城镇卡萨里。

  意军人数多达8000人(含厄利特里亚雇佣兵),英军(英国军官,苏丹士兵)不过400人,英军没有在城内与意军交火,而是把战场摆到城外,用卡车载着机枪,一面扫射,一面向意军突击,然后又迅速撤退。

  最后,意军伤亡500余人才攻下卡萨拉,英军损失12名士兵和7辆汽车。

  8月4日,意军进攻索马里,2500名英军面对10倍于已的敌人,只得向后撤退。

  不久,英军在得到补充后(主要是英印第5师,约10000人,英印师是由英国人和印度人组成的混合部队,印度和英国士兵比例为5:3,军官均为英国人),英国非洲军队总指挥韦维尔爵士将该部投入东非战场,与另一位将领普拉特爵士的部队会合。

  1941年1月17日,普拉特率“羚羊“部队出击。“羚羊“部队由苏丹、英国和印度士兵组成,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和突击能力。

  在克鲁峡谷,意军5个精锐营据险而守,企图阻击“羚羊“部队,不料另一支英军从背后发起攻击,意军溃不成军,急忙逃回设防最坚固的要塞、群山环绕的克仑镇。

  克鲁失陷后,意军将全部精锐部队集中到了海拔1300多米的克仑天然要塞里。

  这个要塞的四周都是崇山峻岭,山峰林立,随处可见的悬崖绝壁令人望而生畏,是一个难以攻克的天险构成的堡垒。

  一条通向克仑的大路在峡谷中穿过,克仑的大门和唯一通道——唐戈拉斯峡谷,已被意军用炸药炸塌,实际上等于关上了进入克仑的大门。

  意军为确保克仑镇不失,依托天险苦心经营,许多阵地用混凝土浇灌而成,凡是挖得动的地方都挖掘了工事和掩体,在重要的支撑点上修筑了碉堡。

  没有修筑工事的地方都是坚固的岩石。满山遍野不是砾石就是丛生的荆棘,意军更在山坡上布置了铁丝网等层层人为障碍。

  2月2日,英军“羚羊“部队到达克仑山口,可是由于峡谷被炸,入口被封死,唯一可行的办法只剩下强攻山地,夺取山后的克仑镇。

  2月3日,两营英军向天险中的意军阵地发起攻击,冒着强大的炮火和机枪扫射,经4个小时激战,夺取了意军一个战斗据点--金马伦岭,有了一个前途未卜的立足点。

  当晚,其中一个营的英军,借夜色掩护,突袭帆船峰,意军倚仗天险,防范松懈,结束被这突然袭击赶下高地。

  4日晨,意军对帆船峰发动猛烈炮击,山岭顿时被硝烟迷雾笼罩,英军死伤惨重,借助炮火的掩护,意军步兵夺回了帆船峰,将英军打下山去。

  接着,意军又疯狂炮击和进攻金马伦岭,但未能得手。

  意军未能把金马伦岭上的英军赶走,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昼夜不停地袭击岭上的英军。

  意军大口径迫击炮杀伤力极强,英国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只得紧贴在灼热的地面上,迫击炮弹在四周爆炸,弹片和碎石横飞。

  但英军没有屈服,也没有退却,只要一有机会就主动出击,派出小股部队反击意军。

  在另一处阵地上,争夺战也在激烈进行,英军集中120门火炮轰击意军坚守的多洛戈罗多克山。

  猛烈的炮击过后,步兵出击。

  但每次步兵接近阵地时,意军各种口径的火炮便一齐倾泻下来,给冲锋的英军以毁灭性打击。

  经过反复冲锋,终于有30名英军勇士冲上了意军阵地。

  意军不甘心阵地失守,发动了接二连三的反扑,而且一次比一次凶猛,最后英军仅有9人退回自己的阵地上。

  意军炮火不间断地轰击英军阵地,飞机也不时出动攻击,给英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在烈日下,伤员又遭到苍蝇的袭击,饱受折磨。

  英军将领普拉特将军面对严峻险恶的战局,不得不重新考虑战略战术。

  他决定在帆船峰上建一个炮兵观察哨,以消灭隐蔽的意军炮兵,为进攻部队开辟道路。

  2月10日,旁遮普营出击,他们借助猛烈炮火的掩护,冲上山峰,用刺刀和手榴弹消灭了守军。

  但该营很快遭到意军炮火的沉重打击,一个营的兵力转眼间只剩下一个排,其中不少人还要在陡峭的山坡上爬来爬去,运送弹药和伤员。

  一小队炮兵观察人员终于在山上建立了观察哨,并指引英军炮兵消灭了几处意军炮兵阵地。

  但好景不长,当夜意军便发动了反扑。

  英军阵地弹雨如注,炮火连天,紧接着爆发了残酷的白刃战,英军再一次被赶下山峰,280多名官兵战死,那支观察分队也全军覆没。

  英军为夺取主动,继续发动进攻,但却始终无法扩大战果,士兵们的忍耐和承受力都到了极限,最后只得放弃攻下的阵地。

  此时,普拉特将军和他的各位师长意识到,迄今为止所使用的各种攻击手段均无法攻克克仑要塞。

  然而,克仑要塞非攻克不可。

  已有迹象表明,隆美尔正在准备指挥他的精锐德军发动一场正面攻势。

  如不拿下克仑,大批英军被牵制在这里,形势将更严峻。

  普拉特给他的部下一个月时间准备,工程兵加紧施工,凿井取水,维修车辆,秘密挖掘坑道。

  在此期间,英军攻势停止,最艰苦、最难受的要算固守在英军唯一控制的山峰金马伦岭上的两营英军了。

  他们处在意军的炮口下面,冒着酷热,打退意军一次次反扑。

  自从一次战斗中,一名投降的意军军官向受降的英军士兵投手榴弹后,坚守在这里的英军不留任何俘虏,许多意大利士兵被推下悬崖,金马伦岭下的山谷中回荡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惨叫声。

  在一个月的准备期间,虽然克仑要塞双方仍在对峙,但其他地区的战斗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力的支援了克仑地区的英军。

  接下来的血腥争夺战将由“羚羊“部队的指挥官梅塞维旅长指挥,进攻的日期选在3月15日(公元前44年的这一天正是恺撒遇刺日)。

  在这一个月时间里,英军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进行了一系列的实战训练,使士兵能够适应山地作战。

  英国皇家空军也逐步取得空中优势,袭击了意军几座飞机场。

  当然,意军也在千方百计加固工事和阵地,为英军设置更多的障碍。

  3月14日夜,英军第5英印师进入阵地,但该师还得等待第4师是否尽快夺取帆船峰和另一座名叫桑奇尔的山峰。

  3月15日黎明,克仑地区电闪雷鸣,雷声在群山间隆隆回响,成群的狒狒吓得满山乱窜。

  英军密集的炮火盖过了雷声,意军占领的山峰化为一片火海。

  随着一声令下,英军金马伦营开始冲锋。

  他们沿着陡峭的山坡向上攀登,穿过道道铁丝网和荆棘。

  意军掷弹兵从岩石后和山洞中拼命向英军投弹,可是英勇的英军士兵不断向上冲,前面的倒下,后面的又跟上,有时成群的英军都战死在意军阵地上。

  经过一番艰苦、血腥的拼杀,英军付出了8名军官和280名士兵的代价,终于从意军手中夺取了两座险恶的山峰。

  另一路进攻的英军也十分艰苦,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分别夺取了另两座山峰:猪背峰和平顶峰。

  为了攻下猪背峰,英军损失了大半个营的兵力。

  夺取了阵地的英军虽所剩无几,却勇敢地坚守阵地,打退了意军两个主力营的进攻。

  经过一昼夜的激战,英军第4英印师虽然夺取了预定山峰,但处境仍十分险恶。

  第4英印师发动进攻时,第5英印师也开始了攻击。

  但该师进攻一开始就陷入困境,山峰和峡谷间,到处是意军火力点,机枪喷吐着火舌,炮火接连不断地落下,英军士兵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只能趴在地上。

  炎火赤日灼烤下,个个口干舌燥,头晕脑胀,意军在打退了其他山峰上进攻的英军后,集中兵力和火力对付第5英印师的官兵。

  英军进退维谷,在关键时刻,决定派马拉塔营袭击意军意想不到的两个高地:尖塔岭和小高岭。

  身材矮小的马拉塔营士兵异常勇敢,冒着意军凶猛的火力,向陡峭的山岩上攀登。

  意军投出大量的手榴弹和燃烧弹,满山遍野火光冲天,好象整个山头都在燃烧。

  马拉塔营的官兵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击,前仆后继,毫无惧色。

  整个山冈无路可寻,只能用双手抓住岩石和树枝向上爬。

  马拉塔营的三次冲锋都被意军打退,但是他们很快组织了第四次冲锋。

  他们高呼口号,冲上了峰顶,端着刺刀冲入敌群,终于夺取了尖塔岭。

  攻打小高岭也费了一番周折,但远不如攻打尖塔岭所费的力气大。

  意军不甘心两座高地丢失,马上组织了大规模反扑,但被英军挫败。

  在马拉塔营攻克小高岭后,英军西约克郡兵从这里发起了攻打意军主峰多洛戈罗多克峰的战斗。

  冲锋的路线只有一条,即崎岖陡峭的山脊。

  两个排的英军在月色中打到了距意军要塞不到100米的地方,出现在意军鼻子底下。

  这时,意军发现了进攻者,英军抢先开火,密集的枪弹向意军洒去。突如其来的英军弄得意大利军队晕头转向,急忙逃走,许多人被英军机枪扫倒。

  天亮后,夺取主峰要塞的勇士们总算看清了这里的真面目,整个要塞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意军以地动山摇的炮火拉开了反扑的序幕,炮弹雨点般从三个方向倾泻到英军阵地上。

  炮火过后,两个营的意军发起反攻,由于英军在夺取的山峰上建立了炮兵观察哨,英军炮火可以准确无误地轰击意军。

  整个山峰上机枪、步枪、手榴弹、各种炮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几乎不停顿地持续了10个昼夜。

  夺取阵地难,守卫更难,尤其是运送弹药和伤员。

  在差不多是笔直的山坡上运送弹药、抬伤员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骡子是十分难得的运输工具,但有时炮弹的爆炸声会吓惊骡子,满山乱跑,不但把驮载的物资浪费掉,还可能把6个人抬的伤员担架撞翻,造成人员伤亡。

  在战斗的前12个小时,为了保住阵地,梅塞维将军下令先运弹药,后运水,前线士兵只好忍耐着干渴和饥饿同敌人战斗。

  在第一天里,英军西约克郡士兵接连打退了意军多次反攻,阵地仍控制在英军手中。

  顶住意军第一天的疯狂进攻后,英军几位将领一致认为,发动全面攻势的时间已到,开始了大规模进攻。

  但进攻的部队立即遭到了意军炮火的猛烈打击,损失惨重,成片成片的英军倒在血泊中。

  有一个战斗营仅幸存一名军官,其余全部战死。

  再打下去,英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只得后撤。

  一位英军将领甚至十分沮丧地认为,假如没有一支比现在的英军更强大、装备更精良的军队,攻克克仑是不可思议的。

  先头部队在夜幕掩护下撤回后,英军边防团的士兵扼守西约克兵阵地的右翼防线。

  这里经历了意军猛烈炮火的轰击,守军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日后,在这里坚守阵地的幸存者声称,他们在此后所经历了北非、意大利、缅甸等地的战斗都没有克仑战役那么残酷,他们称这里的10天10夜是地狱般的煎熬。

  意军挡住了英军大规模的进攻后,下一步想彻底肃清英军,把英军占领的阵地悉数夺回来。

  因此,把一切可以调动的部队统统调集到克仑,不分昼夜轮番冲锋,甚至把中型坦克也调来参战。

  但是,所有的英军士兵都牢记指挥官的死命令:“退路是没有的,只有拼到底。“一次,意军在夜间发动了一次凶猛的进攻,突破了边防团的阵地,但英军中的印度兵拼死重新夺回阵地。

  天亮后,阵地前堆满了意军尸体。

  英军控制的阵地对意军造成了极大威胁,英军炮兵能过设置在这里的观察哨,指挥两个师的炮兵准确炮击意军。

  一旦意军集结,准备发起冲锋时,炮弹便会从天而降,在人群中爆炸。

  在一次英军的炮击中,意大利年轻的将军,残暴的索马里征服者洛齐尼被炸得身首分家。

  多洛戈罗多克山峰的英军顽强坚守的同时,英军指挥官正计划打开被意军用炸药封死的,通向克仑要塞的唯一通道——唐戈拉斯峡谷。

  如果打开这条峡谷,英军坦克和小型装甲车就可以通过,也就意味着打开胜利之路。

  意军显然发现了英军企图,不断进行炮击。屡屡受挫的英军第4英印师,再一次对散布着自己同伴尸体的山峰发起了进攻。

  3月25日黎明,西约克郡兵在多洛戈罗多克阵地上已坚守了9天10夜。

  3月24日夜,他们悄悄爬出阵地,占领了一座小山丘,马拉塔营的士兵也夺取了两座小山。

  凌晨3点,意军发现了英军,马上作出反应,猛烈的战斗又一次打响。

  原来,意军在这里集中了大批军队,准备对多洛戈罗多克山发起进攻。

  出击的英军无意间与其相遇,不可避免的血战再次发生。

  在激战的同时,两个营的英军已潜入金马伦岭下面事先挖掘的隧道,准备对意军实施包抄。

  凌晨3点时,隧道内的英军冲了出去,许多意军刚刚睁开眼睛,就发现了冲到面前的英军,吓得不知所措。

  两个多小时激战后,英军冲出隧道的两个营夺取了预定目标。

  许多意大利士兵自克仑战役打响后,第一次举起双手投降,排着队在英军官兵面前通过。

  英军控制了唐戈拉斯峡谷的左侧后,多洛戈罗多克山上的守军冒着意军的枪炮,一步步逼近峡谷右侧的意军阵地,终于夺取了右侧的一些山头。

  英军控制了峡谷两侧后,开始清理峡谷。

  工兵们在峡谷中冒着意军炮火的袭击,以最快速度清理被封死的通道。

  意军发现无法阻止英军前进,开始后撤,坚守多洛戈罗多克山的英军也发现没有人向他们射击了。

  3月26日下午,意军不甘心失败,试图扭转战局,重新集结兵力,以坦克和重炮为掩护,对丢失的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马拉塔营的士兵顽强地守住了阵地,打退了意军三次进攻,意军这次进攻已是强弩之末,未能奏效。

  3月27日,艰苦惨烈的克仑战役进入尾声。

  凌晨4时30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英军猛烈炮火再次轰击意军盘踞的阵地。

  意军没有任何还击的迹象,这是53天苦战以来的第一次。

  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这里时,苦战的英军看到了胜利之光,一面白旗在意军阵地上徐徐举起。

  苦战几十个昼夜的英军官兵此时此刻的心情难于言表。

  英军的工程兵奋力清理唐戈拉斯峡谷,历尽艰苦,打开了一条不足4米宽的通道,坦克和装甲车隆隆驶过,对意军发起最后的攻击。

  上午10点,开到克仑平原时,意军已逃跑。

  饱经磨难和战火考验的西约克郡兵也加入到总攻的行列。

  他们在一条已干涸的河道里集结,河床里布满了意军士兵的尸体和牲畜尸体,以及被炸毁的各种军车,苦战10昼夜的西约克郡士兵到现在才在这条尸体遍地的河床里得到了喘息之机。

  英军攻克克仑要塞后,继续扩大战果。

  4月1日攻占阿斯马拉,8日,马萨瓦意军投降。

  从1月19日至4月8日,意军约有65个营被歼灭,4万多人被俘,意大利在东非的势力被彻底打垮。

  克仑会战是一场残酷而意义重大的战役。

  由于克仑会战的胜利,横穿非洲的新的空中航线和红海上的海上航线有了保证。

  其实北非战场对于整个二站很有意义的。

  其实希大爷要打毛熊无非就是这么几个原因:资源,石油,空间,还有所谓的反社会主义。

  北非战场本来就是横扫欧洲之后,继续与英国斗争的延伸,既然海狮行动失败了,就开始狼群战术围困英伦三岛还有南下北非争夺殖民地和资源。

  但是北非战场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谁拿下了苏伊士和直布罗陀两个海峡,谁就能控制整个地中海。

  为什么呢?因为二战军队补给主要靠海路和陆路补给,非洲的基建什么水平不用我多说,所以包括地中海舰队还有同盟国的非洲军队,基本都是靠直接输送到临近的补给港口的,但是想要进去地中海就必须经过苏伊士和直布罗陀。

  只要这两个海峡控制住了,甚至直接给破坏掉了,那么大英的舰队就算再强也没法进入地中海,包括他们陆军的补给船队,那么北非和地中海就被控制住了。

  别看非洲很大,其实真正需要征服的就只有两个海峡还有北非沿岸港口,只要有了两个海峡地中海就有保障,只要地中海有保障就能大举进攻中东,印度,甚至背刺校长。

  还有,大英这么一个人口少,工业规模不比德国大的国家能够二战打得下去还不是靠殖民地输血么?一战一开始的目的就是阳光下的地盘,图什么,就是图资源和人口,而这两样东西都是霓虹和德国最缺的。

  霓虹把南洋拿下了,德国把北非中东拿下了,印度夹在中间,其实一个南亚次大陆就等于一块超大型的后方根据地,为霓虹德国提供数不清的兵员,原材料,和一系列战争物资。

  至于为啥不去中东,这个问题很简单。

  从地缘上讲,德国妄图拿下中东地区,不是难在迎战中东的英国守军,而是打开:巴尔干—地中海—北非东部—小亚细亚—中东的所谓“石油通道”,这点是完全做不到的。

  阿拉曼战争中期,德国的坦克部队就开始大规模缺油了,故而倒推一下,德国如果想完成这次开疆的耗油量更大的装甲部队远征。

  其次,苏德在当时已经处于胶着状态,德国根本没办法分兵团转而远征,如果德国干这件事情,44年红旗就可以插到柏林了,从硬条件上都不可能,何况还有地中海的海权问题。

  另外,中东的探明储量变成全球石油资源的中心,大约是在1950年后的事情,希大爷的年代,中东的探明的大油田只有在伊朗,也就是波斯油田。

  就算德国人把石油通道打开了,怎么运出去?

  说到底,还是必须拿下苏伊士运河,也就是埃及的英国军队,这实际上依然没有摆脱北非战场毫无营养的消耗战。

  毛熊的战事进展不利,原本拿下格鲁吉亚,大回旋高加索地区,拿下巴库油田作为进苏第一个战略节点的。

  而事实上整个高加索远征的节奏在苏联红军可怕的反抗意志下变的非常坎坷,在1942年下就彻底走了下坡路。

  高加索石油资源所带来的二段补给未成功,原计划的高加索南下会师在此时已经成了笑话,德军的进攻锋芒已经被红军钳制住了,后面大反攻也在酝酿。

  说到底汉斯猫的国力吞不下毛熊这么大的体量

  从战术上说,在42年之前的德国规划之中,确实是有拿下中东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和题主“单纯调转枪口不一样”。

  本来是指望北非的隆美尔攻下埃及以后与高加索的德军回合的。

  其实这是个悖论,因为把兵力给隆美尔的话,在苏联作战的德军的力量就会削弱,而如果隆美尔得不到增援,可爱的意大利盟友会把整个北非殖民地(包括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全丢了,希大爷总不能指望在阿尔及利亚的维希法国军队收复失地吧。

  而且战线越长,后勤补给越吃力。

  从战略上说,沿用了一战时的老构想,明显已经不符合1942年的国际新形势。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94.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94.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