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收天下山川河流(第二更)_我在大明当暴君
笔趣阁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363章 收天下山川河流(第二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63章 收天下山川河流(第二更)

  想要平定东南?

  得有充足的战舰和火炮吧。

  现在战舰是有的,但火炮炮弹的数量明显不够了。

  那么就要大肆制造炮弹。

  所以,需要大量的铁。

  铁从何处来?

  当然是铁矿。

  而且缓解目前的基建综合征,还需要扩大商品的生产,增加市场上商品的数量。

  这就延伸到另一个问题。

  工业革命。

  因为只有工业革命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也就是说,现在民间的消费力已经有了一点点提升了,而生产规模,还需要扩大化。

  八月十四日,崇祯在建极殿召见了内阁大臣、军委会大臣,还有财务大臣,以及大明国土管理部御司使王在晋,皇家银行御司使陈子龙,立法院顾炎武和黄宗羲,国税局郑三俊。

  另外徐光启、宋应星也来了。

  先是内阁首辅韩爌汇报了这段时间来各个地方的进展汇总。

  目前各地的推进都在有条不紊,行政和地方司法的进度都没有出现大问题。

  随后郑三俊出列,汇报了今年刚刚结束结束的夏税的税收。

  税收正处于新税和旧税的过渡期。

  什么叫新税?

  就是用银钞交税。

  什么叫旧税?

  就是用粮食交税。

  因为各地不可能直接发银钞,银钞是通过生产产出释放到老百姓手中的。

  例如贷款买田,例如基建的工资,例如官府从民间采购粮食。

  所以,即便是目前银钞已经开始在民间普及,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银钞。

  所以,今年还是有不少人用粮食缴税。

  至于全民用银钞交税,肯定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度。

  孙承宗出列道:“陛下,眼下关于北伐建奴,大臣们各执一派,老臣以为,当有一个决断,以免人心不稳,影响了民生社稷。”

  其他大臣也道:“请陛下早做决断。”

  崇祯扫视一转,笑道:“朕知道不少人都想北伐建奴,收复辽东,但眼下朕还有几个重要的问题要问诸位,待解答之后,再定不迟。”

  “请陛下明示。”

  崇祯拿起桌上的一小袋大米,说道:“这是朕昨晚让王承恩出宫,去李记粮铺买的大米,一共5斤,花费了70文钱,大米在北京的确不多,人们主要以小麦为食,朕记得前年的时候,大米的价格是每石两,现在这个价格每石都快到两了。小麦也从每石两,涨到了现在每石1两银子。”

  “来,顾炎武,你来跟朕说说,为何会突然涨价这么多?”

  顾炎武出列道:“陛下,这两年频繁战争,自然会引发物价上涨,今年北方是一个丰收年,臣以为,恢复物价需要些许时日。”

  “韩爌,你是内阁首辅,民间物价上涨,你来说说原因。”

  “回禀陛下,臣以为是去年南直隶**,运到北京的粮食减少,粮价自然就上涨了,待需要些时日。”

  韩爌和顾炎武说的都没错,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根本性原因却并不是这两点。

  陈子龙道:“陛下,从皇家银行建设到现在,流入到民间的银钞,超过了8000万两,其中主要以北京、武昌、大名、郑州、江陵、襄阳为主,从去年到今年,金陵、苏州、松江、杭州等地也陆陆续续开始流入。尤其是顺天府,顺天府的银钞已经高达2000万两。”

  “臣以为,民间的银钞数额已经足够多,不少老百姓以前手中并无银两,而现在有了银钞,对商品的购买需求增加了,但商品的数量增加缓慢,物价自然就涨了。”

  陈子龙此言一出,立刻典型了在场所有人。

  中国古代的金融知识,也并非后人想象的那般匮乏。

  至少割韭菜这种事,曾经的大宋朝就没有少干。

  那蔡京做宰相的时候,为了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铸大钱,搞得民间通胀严重,是史书有载的。

  明初朱元璋更是毫无底线的印银钞。

  偏偏朱元璋收税还不收银钞,搞得民怨沸腾。

  而现在,朝廷税收开始收银钞,这通货膨胀一来,银钞购买力就下降,银钞贬值,朝廷的钱自然也跟着贬值。

  也就是说,大家的资产都缩水。

  这也正是民间那些商人大力反对皇家银行的原因,因为钱的价值决定权不在他们手中了。

  崇祯道:“陈子龙说的没错,眼下银钞是到民间了,到部分老百姓手中了,但物价却涨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水泥路以后还要建,新城以后还要建,工人的俸禄,朕以后还要发。”

  “朝廷发那么多钱下去,钱越来越多,可是粮食呢?粮食的增长速度太慢。”

  “除了农政院要大力引导各地官府带领老百姓开荒,还必须从其他地方引进粮食。”

  “诸位爱卿,物价上涨的问题,以后朝廷会时刻面对,想要民生稳定,就必须不断增加商品产量。”

  被皇帝这么一说,大家这才意识过来。

  原来现在大明朝已经多出了这么一个通胀的问题来了。

  而中央朝廷现在明显已经深刻体会到了银钞的好处,自然是不会停止下来的。

  但不采取行动,印的钱越多,反而越不值钱了(参考津巴布韦)。

  正如皇帝所言,只有增加民间的商品物资,才能均衡下来。

  崇祯看大臣们若有所思起来,他说道:“所以,诸位有何良策?”

  众人一时间也答不出来。

  崇祯道:“朕倒是有些想法。”

  “还请陛下明示。”

  “其一、朕听闻东南沿海与南洋通商密切,南洋粮食产量丰饶,可从南洋采购粮食。”

  “其二、安南国粮食也不少,亦可采购。”

  皇帝此话一出,大臣们的思维一时间竟然没有跟上来。

  大家也习惯了皇帝的天马行空,脑回路太清奇。

  李邦华道:“陛下,臣以为可行,只是臣听闻,东南沿海海寇为患,恐怕朝廷的商船……”

  “海寇?”皇帝剑眉一抬,话题一转,“孙爱卿,现在登州有多少艘苍龙战列舰?”

  “回禀陛下,50艘已经全部到了登州。”

  “这不就成了么?调30艘到杭州湾驻扎下来,朕看那个海寇敢动!”

  孙承宗又道:“陛下,调兵是可以,不过,火炮的配置现在急缺。”

  “王在晋。”

  “臣在!”

  “新的国土法呢?”

  “已经提交立法院。”

  黄宗羲道:“陛下,《大明国土法》已经撰写完毕。”

  “好,传令下去,天下山川河流,全部收归朝廷,以后凡私人,不得擅自开采,否则一律大明律法处置。”

  。中文阅读网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94.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94.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